地图是我们对周围世界的反映,但这种反映并非完全被动、简单复制,而是充满了我们的选择,实际也是我们如何“看世界”的反映。恰如人所说:“地图并非与文化分离,相反地,它是文化的一部分。因为我们作为沉浸在地图中的族类,地图的历史就是我们的历史。”(〖美〗丹尼斯·伍德:《地图的力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在中国传统的“世界观”中,中国是位于天下之中的“天朝上国”,其余都是位居边缘的蛮夷之邦。明清之际,曾有传教士将现代世界地图介绍进来,但由于不合“天朝”图式,未被接受;而相信并宣传此图的徐光启等,则长期受到诽谤。鸦片战争后,在战争中曾与“英夷”交战、后又与西人交往颇多的福建巡抚徐继?,认识到“世界”并非如传统想象,经过广泛搜寻之后,编著了介绍世界史地政经的《瀛环志略》一书。书中收有42幅地图,其中只有一幅关于日本和琉球图未用西方地图,其余都按西方原图描摹。这是几百年后再次将西方制图学引入中国的一次尝试,在当时可是大胆的“非法”之举。在这样的世界图式中,中国位于“世界之中”的神话自然破灭,必难为世容。因此,徐氏在初稿时明确写道:“亚细亚以中国为主”,但定稿时不得不改写为“坤舆大地以中国为主”。相反,起初介绍俄国为“宇内第一大国也”,后改为“外夷第一大国也”。二者虽都一词之易,那言不由衷的良苦用心却尽在其中。在该书的刻印过程中,徐的同乡好友、地理学家张穆见他将《皇清一统舆地全图》置于亚洲地图之后深知其中利害,急忙致书,提醒他“本朝舆图必应挪居亚细亚图之上”,因为“春秋之例,最严内外之词”,所以谈“海外异闻”时“尤宜慎权语助,以示区别”,而明代的徐光启等人“止因未洞此义,遂尔负谤至今”。徐立即听取张穆建议,将《皇清一统舆地全图》放在卷首。其实,他也深知介绍这些使“中国”不居中的地图的后果,因此又强调中国为“伦物之宗祖”,“万方仰之如辰极”。但这并不起作用,此书一出即腾谤议,群情汹汹,攻击他“张外夷之气焰,损中国之威灵”,“一意为秦西声势者,轻重失伦,尤伤国体”。在痛遭诋毁之后,此书即久被遗忘。但这毕竟是中国人“世界观”即将转变的嚆矢,标志着启蒙时代已经来临。
19世纪末,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而一幅至今仍不知其名的忧时之士所绘《时局图》对人们奋起救亡的作用之大,令后人难以想象。图中以熊喻俄国,侵吞中国北部;虎喻英国,占据长江中下游;突然变粗的虎尾喻德国,横扫山东;鹰喻美国,正从其殖民地菲律宾扑向中国;太阳喻日本,侵占了台湾;蛙喻法国,侵入两广和云南。列强虎视眈眈,正在瓜分中国,而清朝官员却依然文恬武嬉,高枕无忧。除一些地名外,图傍只有“不言而喻”四字,但“俄北瞰,英西,法南瞬,日东眈”,中国面临的这种虎视鹰瞵、瓜分豆剖,亡国之祸迫在眉睫的危急局面和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却被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来。小小一图撄动无数人心,被广为刻印登刊,其影响胜过许多慷慨激昂的长篇大论。这,就是“地图的力量”。
若把一些城市的“历史地图”前后对照,更使人不胜今昔之慨。哈同路、霞飞路、赫德路、贝当路、林肯路、福开森路、魏德迈路、爱多亚路、金神父路等等变为铜仁路、淮海路、常德路、衡山路、天山路、延安路、瑞金路……诉说着大上海的世纪风云。王府井、演乐胡同、粉子胡同、贡院街、国子监、夫子庙、中山路、中山大道、民生路、民权路、二七路、张自忠路、光复路、解放路、斯大林大街、斯大林广场……每个城市都有不同时代留下的标志。“文革”风暴突起,一夜之间城市路名被改泰半,查阅那时的地图,东方红大道、卫东路、革命路、反帝路、反修路、文革路、立新路、四新路等等等等无论哪个城市都比比皆是,充分反映出那个时代“政治”的强大粗暴和没有个性的特点。而查看现在的地图,便会发现一些交通要点都以大企业、大公司命名,如联想桥、四通桥、长虹桥、燕沙桥等等,甚至一些公共汽车站名也改以附近的大商厦、大酒楼命名,颇显“工商”财大气粗、睥睨一切之势;金钱的作用和力量猛增,透露出社会正在转型的信息。
幅幅地图默默无言,却几乎是我们政治、社会生活演变过程的显示卡,其中凝聚着无限的历史风云和岁月沧桑,供人细细解读、反复体味。